碳市场如何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专家谈
2月1日,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刚刚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结合《办法》的正式发布,碳市场作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手段之一被寄予厚望。
为研讨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以及对相关产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2月7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举办第29期“气候沙龙”活动,邀请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段茂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庞军,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郜时旺,共话碳市场与碳中和。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应邀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中再次强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然而中国为了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再次向国际国内坚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方向。正是在此背景下,全国碳市场2月1日“开门营业”,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我国碳交易市场经过十年历程,2011年底开始,中国先后在部分省市(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启动了8个地方碳排放交易试点。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提出“三步走”的路线图,即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2018年国务院机构重组,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职责由发改委转到生态环境部。根据原定的路线图,全国碳市场应于2020年左右开始模拟运行期,并在大约一年后进入正式运行,这一进程因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有所推迟,《办法》最终在今年1月出台,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月1日正式拉开大幕。
那么,碳市场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发挥哪些作用?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段茂盛在沙龙上指出,首先要充分理解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含义,包括具体的时间点、温室气体的种类和排放核算方法以及是否能使用境外的抵消指标等。在此情况之下,对于碳中和与碳市场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碳市场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包括降低国内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成本、通过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减排等。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对碳市场设计也产生了影响,包括加快碳市场建设进度、调整碳市场设计思路等。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碳市场的建设将对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很大的作用,至少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资本的影响:将可引导巨量资本投向低碳项目,并可通过碳市场手段把减碳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是对技术革新和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然会大幅度提升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而碳市场将使减碳技术获得更高回报而得以不断更新和优化。这使得重大减碳技术需求值得深入研究并及早部署研发和推广。三是碳市场对于提升全社会的减碳意识有积极影响。随着未来全国碳市场全面铺开,减碳将成为全民行动,一旦全民积极主动参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就会有根基、有保障。
全国碳市场建设面临挑战,碳交易机制有待完善
据了解,初期阶段,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将主要是电力部门的2225家重点排放单位。电力部门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30%,全年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之后,水泥、钢铁、铝业、化工和石化等行业都将逐步纳入进来。因此,尽管目前只有电力一个行业参与交易,全国市场启动后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郜时旺表示,我国电力行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推进碳市场建设,并将碳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做好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多方面准备。
碳市场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关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庞军表示,碳市场是一个人为建立的市场,需要满足碳交易的各种条件和需求。首先,它需要政府下定决心推进,目前这个条件已经具备。其次,要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建设碳市场,让碳市场有效运行,需要建立相关的配套市场监管体系、市场诚信体系以及违约处罚措施等同步跟进。他特别指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仅仅靠碳市场还是不够的,建议考虑引入碳税,与碳市场形成互补。另外,从长远来看,进一步细化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色证书交易,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具有更加直接的效果。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介绍了自2013年以来中国碳交易试点交易情况和中国碳交易试点履约情况,得出结论:我国试点碳市场成交量上涨,成交时间从履约期左右逐步前移,说明企业已经接受碳市场,并积极进行碳管理。他还分析了全国碳市场建设依然面临的诸多挑战。从短期来看,需要开展几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履约和处罚的要求、尽快启动2020年碳排放数据报送与核查、明确配额分配的流程和指南、明确碳交易规则和参与方。从长远来看,碳市场的长期发展路径尚不明确,面临与其他政策的协同和竞争以及碳交易和碳减排的成效倍受关注的压力等。
碳交易机制将加速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推广应用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地区减排,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是碳交易机制的中介变量。当某一纳入监管的企业得到配额后,如果它利用先进减排技术等措施,使本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规定配额,便可以将多余配额进行出售,进而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从这方面来看,全国碳市场启动对于纳入监管的重点排放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诸位专家看来,碳市场将在推动行业减排、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引导全社会气候投融资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将促进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发展。
21世纪中心副主任柯兵讲到,需要利用好碳市场这一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工具,使市场和金融成为推动技术低碳发展的助推力量。21世纪中心总工程师孙洪表示,未来在碳市场建设中要积极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推广应用。21世纪中心全球处处长仲平提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第一,如何利用科技更好地支撑碳市场建设,让这一重要政策工具落地;第二,碳市场如何支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第三,从国际角度来看,关注国内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的对接,以及未来我国碳市场在引领国际气候治理方面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21世纪中心社会处副处长张贤建议,在碳市场运行体系设计之初就要将科技创新纳入考量,只有碳市场与科技创新同步推进,才能有效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1世纪中心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21世纪中心黄晶主任表示,自2018年2月开始“气候沙龙”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沙龙秉持“聚焦主题、自由讨论、启发思路、碰撞火花”的理念,围绕气候变化战略、政策和国际前沿问题,以灵活、轻松的方式进行研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举办方式,搭建起科技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交流沟通的平台,成为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的重要补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