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简介
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地处青海湖之南而得名。全州总面积 4.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36个乡镇426个行政村,总人口44.84万人。州政府所在地共和县恰卜恰镇,距西宁“一小时经济圈”,青藏(G109)、青康(G214)、西久(S101)公路贯穿全境。州情特点概括起来可谓“重、多、美、好”集于一身。
“重”:生态地位重要。海南州属“三江源”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在境内流长411公里,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系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区域位置重要。与省内玉树之外的六个市州接壤,承东启西、辐射青南,素有“海藏通衢”之称。战略地位重要。是青海联藏络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之一,在全国涉藏地区影响举足轻重。
“多”:多元文化交融。海南州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多个民族聚居。有藏、汉、回、土、蒙古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7.8%,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9%。多种宗教并存。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230处,宗教教职人员近8千人,信教群众约35万人,占总人口的78%。
“美”:人文之美。文化遗迹遗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久远,歌舞、说唱、音乐、藏绣、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民族民间文化异彩纷呈。自然之美。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雪山、沙漠、戈壁星罗棋布,“碧波荡漾青海湖”“天下黄河贵德清”“深谷峻崖龙羊峡”成为大美青海的金名片。和谐之美。各族人民唇齿相依、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向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好”:农牧产业基础好。现有耕地149万亩、拥有各类可利用草场5100万亩,各类牲畜存栏545.9万头只,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的25%,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是全省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清洁能源条件好。黄河上游规划建设的9座梯级电站分布在海南境内,装机容量达1135万千瓦;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可用于开发清洁能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共和盆地地热资源分布广、埋藏浅、热质高,称之为“中国热盆”、“世界热极”。未来发展前景好。是西北五省唯一获批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也是全省碳中和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且充满活力。
一、海南藏族自治州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产业薄弱,针对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保护战略需求矛盾、产业基础薄弱与民生持续改善需求矛盾等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民生持续改善是海南州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二、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主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六个新青海”,“实现一个崛起、力争两个突破、打造三个样板、推动四个走在前列、促进五个显著提升”为奋斗目标,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聚地”,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走出一条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样板,为全球高山水塔区水源涵养功能维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案例。
三、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立足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切实把绿水青山的保护与治理成果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惠民富民成效,打造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引领区、高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样板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按照近期(2022—2024年)、中期(2025—2027年)、远期(2028—2030年)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到2024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以创新引领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以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到2027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效,局部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好转,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进入巩固阶段,高原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农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达到新高度,民生改善跃上新水平,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明显筑牢,生态产业协调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全面提高,形成可向全国乃至世界同类地区推广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为中国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
四、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重点行动
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生态产业为支撑,以持续改善民生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1.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行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巩固和扩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果,以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生态板块为重点,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推进草原植被保护和恢复,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加大流域、林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加强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实施高原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等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集成应用先进技术,持续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湿地保护与建设等专项工程,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高原生态环境。
2.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行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维护草地生态功能为重点,推动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科学利用天然草地,力推种草舍饲模式,提高养畜效率;积极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土地和草场流转,促进劳动力向加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减缓牧民对草原的依赖程度;大力开发绿色有机农牧业,打造高原生态农牧业品牌,大幅度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促进生态保护与生态农牧业协调发展,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3.新经济增长点培育行动。聚力高原清洁能源持续综合利用和大数据与生态经济深度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海南州太阳能、风能、水资源和地热能丰富的优势,利用荒漠化、沙化土地,大力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积极稳妥开展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高地。依托科技创新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延长清洁能源产业链,改变农牧民生产生活用能结构,实现100%绿色用能。发挥光伏板遮荫积雨作用,滋养和恢复生态。发挥优质的大气环境、冷凉干燥气候条件以及全国电价洼地等优势,依托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深入开展与华为、阿里、腾讯、中能融合、必爱旅行等合作,着力打造基础设施、云应用平台、增值服务三个层级产业链,建设全国100%利用绿色能源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球领先的“藏语区信息化高地”、全国共享的“国家级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基地”、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战略灾备中心”,实现新兴产业增量和传统产业存量双重转型升级。
4.生态文化旅游惠民行动。充分发挥高原生态景观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优化旅游布局,促进高原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民风融合。支持旅游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旅游网络化信息技术建设进程,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品牌国际化、旅游服务社会化。不断吸纳大批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业,持续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业互促互进,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提高医疗健康服务保障水平和就业服务水平,实现惠民富民。
5.科技创新支撑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生态旅游等建设创新平台,发挥大数据平台、百兆瓦光伏实证基地、智慧生态农牧业基地、智慧旅游平台等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平台为载体、以人才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创新人才引育,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促进科技资源向经济活动有效配置,提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有效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