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简介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下辖2市(邳州市、新沂市)、3县(丰县、沛县、睢宁县)、5区(铜山区、贾汪区、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淮海国际港务区,土地面积1.17万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38.05万,是国家历史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科教资源等均位居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之首。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来到徐州,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深刻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年来,徐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社会转型,全市经济总量跃上八千亿台阶,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占比分别提高10.6个和23.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34.5%,城市功能品质和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生态面貌实现“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朝“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示范主题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针对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等问题,集成应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等技术,实施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二、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战略定位
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勇担“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贯彻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2030年)》,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取向,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关键瓶颈问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实现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样本和徐州经验。
对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推动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导向,以破解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等徐州可持续发展关键瓶颈问题为着力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完善体制机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中心城市的率先突破引领区域城市群的整体转型发展,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城市。到2024年,徐州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和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奠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实基础,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到2027年,徐州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加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带动效应的经验典型。到2030年,徐州可持续发展模式成熟定型,为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方案。
三、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和具体行动
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探索可持续发展投融资、人才汇聚招引、多元参与治理等多个方面的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动力之核”“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幸福安康之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秀美怡人之府”“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设包容共赢之州”“传承两汉历史文脉,建设楚韵汉风之都”“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建设赋能活力之城”等六项任务,实施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等四大行动,着力破解“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两大瓶颈问题,加速推进科技与社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实现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转型发展,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级,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力打造经济质态提升引领区、城市包容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区、两汉文化传承样板区。
1.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行动。针对徐州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和关闭搬迁工业遗留地块整治与生态修复问题,实施工业遗留地块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采石宕口治理、深地空间建设与示范、中心城市生态功能提升五大工程,研究制定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等。运用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灌注水泥粉煤灰浆充填等技术系统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运用地形重塑、边坡绿化、土壤重构、景观提升等手段治理采石宕口,彻底修复损毁山体;运用风险管控和治理与修复技术整治关闭搬迁工业遗留地块,实现工矿废弃地生态和经济价值再生的示范;运用深地资源开发利用、深地空间抽水储能等技术,探索深地空间建设与示范,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生态功能,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2.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行动。针对新老产业接续不畅、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任务艰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高等重点问题,实施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整治、生产性服务业增效、现代农业竞争力提升五大工程,推动新兴产业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技术、重化工业整治与优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绿色循环技术的应用,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步伐,走创新供给、精品创造、集群集约、智能升级的高端发展之路,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两翼并举”,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着力延长链、增粗链、补缺链,发挥产业基地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实现补齐短板、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行动。针对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创业环境难以适应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等问题,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就业促进、全民社会保障提升、创业支撑平台打造四大工程,推进智能教学助手、人工智能(AI)教师技术、智能化交互化在线教育技术、大数据和移动应用技术、“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实体空间”结合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推进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完善职业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创业载体融合,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
4.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行动。针对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四大工程,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绿色低碳技术、前沿和共性技术、大数据人才地图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统筹推进“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七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全力构建区域性产业研发、创新产业孵化、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四个集聚中心,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赋能产业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