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动态 > 资讯详情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临沧样板”

发布时间 : 2022/6/21 15:46:10

临沧是典型的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特色资源丰富,却经济业态单一;沿边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滞后。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区位优势如何转化为开放优势?绿水青山又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临沧,如何破题?

机遇不期而至。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渴望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的临沧,得到了一把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金钥匙”。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针对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等瓶颈问题,临沧着力实施对接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绿色产业推进、边境经济开放合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提升、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五大行动”,探索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三年来,临沧通过高位推动、政策促动、项目拉动、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特色资源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并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打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

地处祖国西南的临沧,3个县与缅甸接壤,有3个国家级口岸,经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境,是中国直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区位优势无可替代。思全局,方以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临沧找准新方位,集中资源和力量,全面加快推进中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地方先行、政府主导、政企合作方式,全力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

2021年8月,一批货物集装箱自新加坡启运,抵达缅甸仰光港后,通过公路运输由孟定清水河口岸入境,国内铁路运输网抵达成都,实现了第三国货物以“海公铁”联运方式经缅甸运抵中国的“破冰之旅”。此后,又完成了多批次试运,中缅货物通过“公铁”联运的方式实现了双向互运。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成功试通,打通了我国西南地区经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直接对外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一条新通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临沧贡献。临沧从边疆地区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位优势真正变为开放优势,在“一带一路”和“辐射中心”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方位。

大通道建设需要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支撑体系。临沧市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全力加快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大临铁路和墨临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临沧机场完成改扩建,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凤庆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临沧成为全省第四个拥有飞机、动车、高速公路、水运的州(市)。

从瓶颈到畅达,从闭塞到开放,边疆不再是“边疆”。交通条件的根本突破,使临沧“面向南亚、肩挑两洋、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临沧迎来了从末梢到前沿的华丽转身。

二、深化边境经济合作——沿边开放成为有力支撑

开放,是临沧谋定新方位的底气,亦是临沧夯实新方位的罗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日趋成型,临沧全方位开发开放格局更加成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沧以企业先行、民心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加快推动对缅开放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形成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新态势。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探索跨境园区联动共建模式,在理念、规划、设施、功能、产业上紧密对接,共同规划建设中缅(清水河)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中缅产业发展共同体。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推进“关检合一”和“单一窗口”智慧边境建设,推动清水河口岸持护照通行常态化。对缅交流合作全面深化,开展中缅边贸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边境贸易结算渠道更加畅通。促进边境贸易发展,边民互市、跨境电商方兴未艾,援建缅甸滚弄大桥建设加快推进,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持续举办,医疗、教育、就业、文化等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环境,开放的元素在聚合反应中裂变,面向印度洋的临沧,正以全新的姿态,奔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绿色发展成为鲜明底色

临沧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如何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临沧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抓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糖、茶、果、菜、牛、咖啡、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聚集发展,建设全省绿色食品重要产区。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通过蔗糖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根甘蔗吃干榨尽”。前端,集成推广甘蔗科学种植、机械化收割、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应用;中端,加强精深加工,开发糖产品、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稍蔗渣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后端,开展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开发可降解餐饮具、黄腐酸钾肥等,形成了“糖、酒、纸、饲、畜、肥、药、新材料”的蔗糖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模式。凤庆县通过组建核桃水洗果联盟,进行核桃标准化原料集中仓储,加快推进科研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核桃产品精深加工,瞄准油、料、奶、粉,“一条龙”打造核桃加工产业链条。临翔区以“专家+企业”模式,引进朱有勇院士研究团队和配套生产企业,启动万亩林下有机三七科技示范区建设,科技研发与市场对接同步进行,辐射带动全市种植滇龙胆、云茯苓、滇鸡血藤等中药材70万亩……

青山育翠,绿水藏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在临沧大地落地生根,绿色发展的种子正在这片沃土上蓬勃绽放、孕育硕果。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成为有力抓手

乡间小道绿树成荫,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如今的临沧大地,一个个“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村庄如雨后春笋般萌芽。

通过5年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临沧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以“四张清单”破题开篇,通过“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2.64万名公职人员为家乡编制6511个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庄规划。同时,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所有自然村(组)深入开展垃圾、污水、厕所、绿化、不良风气“五个整治”,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初见雏形。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2019年以来,临沧市在沧源、耿马、镇康3县脱贫摘帽基础上,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道路、村庄、组织“三套系统”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打造产业支撑、文旅融合、人口聚集、口岸和边境贸易、睦邻友好“五种形态”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刺树丫口、国门新村、下班坝、上龙乃、班鸽……如今,在临沧市290多公里边境线上,240多个自然村正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全新面貌,扮靓了祖国西南边陲,点亮了边境群众安宁幸福的好日子。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成为亮丽名片

爱国,是临沧各族人民的红色基因。一直以来,临沧各族人民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有国才有家”的信念,并把这个信念默默转化为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实际行动。

通过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每一位党员干部把自己作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使者、责任人和实践者,把每一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平台,把每一个项目作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载体,想方设法把群众翘首以盼的实事办实办好。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和项目的落实,党的光辉一览无余地照在各族干部群众心坎上,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党的领导下,临沧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探索出了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模式,各族群众在接续奋斗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抱得更紧、走得更快。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下步,临沧市将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以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创造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今日临沧